官方微信
2021/7/6 0:00:00
核心观点: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武晓娟认为,食品安全,社会共治。发挥龙头企业的生产优势和平台的互联网大数据优势,实施生产、流通、餐饮等环节的智慧监管,不断提升监管质效,将有效护航“阳光下的盘中餐”。
燕之屋在每瓶燕窝产品上都标注了溯源二维码,云海肴尝试利用摄像头和AI技术判定后厨违规操作,美团通过AI技术形成了贯穿上下游的食品检测和监督体系……近日,在第十二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,一些企业介绍了他们如何借科技之力,守护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近年来,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,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。搭乘数字经济快车,也成为不少企业的发展策略。在食品安全领域,食品来源一目了然,后厨违规一查便知,检测监督一清二楚,从农田到餐桌,从生产到销售,科技赋能,让食品安全“晒”在阳光下,也让生活更加美好。特别是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,人们的感受更加深刻。
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,当时不少餐饮企业承压,客源大幅减少,面临不转型就等死的生存困境。于是,我们看到,无接触配送、“云主厨”直播、扫码点餐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、红红火火。数字经济大显身手,既打消了消费者的就餐顾虑,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,也提升了餐饮企业的运营效率,助推经济复苏。
当前,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,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愈加重视,这不仅需要企业主动拥抱数字化,赢得消费者信赖,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数字化监管,倒逼企业诚信规范经营,从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。
民以食为天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,很多消费者通常以自己的认知作为判断标准,只相信自己看到的,商家操作流程不透明时,容易引发诸多猜想。再加上类似炒菜锅里洗拖把、农家乐用剩汤当新菜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,更加剧了消费者的担忧。那么,只有让食品的生产制作“被看见”,最大程度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与监督权,才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、吃得安心。
不久前,全国首个食品安全追溯闭环管理系统——“浙食链”在浙江上线运行。消费者扫码可知生产加工、检验检疫等信息,监管部门可追溯食品流通链路,锁定出售商家,这一创新之举,为智能化监管做出了有益探索。
应该说,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的、长期的系统工程,涉及多环节、多部门,涵盖多要素和多主体,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。传统监管方式下,消费者处于严重的信息弱势地位,没有能力对整个食品生产的上游流程进行追踪。而数字技术的运用,可以有效抹平这种信息不对称。目前,全国各地普遍推广的“明厨亮灶”工程,也是在通过互联网进行食品安全监督,让后厨生产的全过程通过视频展示在消费者面前。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很多数字化监管依赖于算法,由于技术限制、原始数据错误等原因,自动化、智能化监管仍可能出现错漏。这就对监管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,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和队伍培养,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数字素养。
食品安全,社会共治。向科技要效率、向智慧要效能,发挥龙头企业的生产优势和平台的互联网大数据优势,实施生产、流通、餐饮等环节的智慧监管,不断提升监管质效,将有效护航“阳光下的盘中餐”。
版权所有: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;地址:郑州高新区长椿路11号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1号孵化楼618号;联系电话:0371-86563572;豫ICP备09039160号-6